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新成果与新技术

一、新成果 

 

食用菌基质循环利用技术(省农科院蔬菜所)

        以实现食用菌基质的循环利用为目的,以经过省级鉴定的品种为栽培对象,利用先进的栽培方法作为技术支持,栽培过程中考虑培养料的营养搭配及二次利用,通过培养料二次种菇、制作有机肥或饲料辅料等方式对食用菌基质进行循环利用,在降低原料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秸秆育秧基质盘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经过破碎、发酵、调制、模塑、烘干等工艺加工而成,可取代传统塑料秧盘和基质土,直接进行播种育秧,育秧后随秧苗一同移栽入稻田。秸秆育秧基质盘产品具有营养全面、可完全生物降解等优点,尺寸与传统塑料秧盘一致,完全匹配农业生产中现有的播种机和插秧机,无缝对接水稻生产。使用秸秆基质盘育秧,操作简单,基质盘养分释放与秧苗生长需求精准吻合,有壮秧作用,10-12天秧苗即可提毯不散。该技术已在南京、镇江、苏州、常州、连云港、海南琼海等地进行大面积试验与示范,每亩节本增收达30-50元以上。

 

秸秆全价颗粒饲料与饲养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将秸秆与精饲料、矿物质饲料合理营养搭配,制粒后直接饲喂,满足羊全生长期的均衡营养需要。秸秆全价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浪费少、饲喂方便、劳动力成本低、便于运输和可消化率高的优点,有效解决了秸秆单独饲喂适口性差,可消化程度低、单独运输成本高的难题,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秸秆颗粒饲料养羊,打破了养羊必须喂草料的传统饲养方式,轻松实现一个人就可以养1000头育肥羊的目标。

 

超高温堆肥预处理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堆肥原料可为畜禽粪便、蔬菜残体、菇渣、中药渣、餐厨垃圾、生活污泥等各类固体有机废弃物,采用卧式、立式等型制超高温反应器先对原料85-95℃处理2-3小时,根据场地条件再采用槽式、条垛式发酵工艺,对超高温处理后物料进行进一步发酵与腐熟。该工艺主要优点:腐熟时间缩短10天以上,腐殖质含量提高44-84%,氮损失较常规堆肥减少50%,氨气排放量减少60%,堆肥产物养分含量及有效性高,且恶臭集中再超高温预处理阶段释放,恶臭气体易收集处理,可实现清洁化堆肥,不增加有机肥生产成本。

 

高含水率物料水热炭化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该技术针对畜禽粪便、污泥、厨余垃圾、蔬菜残体、食品加工副产物等含水率高的生物质进行温和水热炭化,降低物料二次污染的同时,产生的水热炭材料可作为土壤修复、废水吸附材料、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添加剂等,具有去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肥力、促进作物生长降低有害气体排放等作用。

 

环境昆虫转化有机废弃物绿色生产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本技术利用功能微生物和食腐性昆虫(黑水虻)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机废弃物联合生物转化,同时配套研发了规模化养殖设施。该技术可直接高效处理高湿有机废弃物(70%-80%含水率),将有机废弃物转化成具有抗菌(抗菌肽)效果的昆虫蛋白饲料(含粗蛋白44%-50%,脂肪34%-35%),昆虫转化后的虫粪和残渣研制成新型生物肥料。其中,每1吨餐厨垃圾转化可获得200公斤黑水虻鲜虫以及400公斤有机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梨树沼液水肥一体化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针对梨树不科学的施肥及沼液的不合理施用现状,该技术以养分平衡和叶片营养诊断为手段,综合分析梨园目标产量、土壤养分含量、沼液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及叶片营养状态等因素,构建梨园沼液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模型,并通过大田试验对其施肥模型进行评估,为梨树施肥精准化、轻简化及沼液的合理消纳提供技术支撑。该技术对提高梨果产量及品质,实现沼液的智能化利用,实现种养高效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养殖场沼液农田利用工程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该技术通过“过滤网箱+防堵圈+微灌管道+分段灌溉”系统工程设计,有效地减少了颗粒物、生物膜形成以及化学沉淀对沼液管道的堵塞作用,提升沼液输送效率;提供针对不同类型养殖场不同作物的沼液施用技术方案以及配合沼液施用的化学配方肥产品,确保沼液在农田安全利用,并满足作物高产需求;同时基于作物水肥需求特征,依托自主研发的土壤测墒自动控制灌溉装备,实现了沼液和水肥的智能一体化灌溉,大大降低了沼液在农田的施用成本。该技术具有使用成本低、对农作物生长安全、资源利用效率高等优点。技术已在六合、泗洪、海安等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管理专家系统(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管理专家”(http://cnmp.org.cn/)是基于我国集约化养殖特点的综合养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优点:参数完整、算法准确、访问便捷、界面友好、具备评估决策功能。该系统包含粪污资源量、养分可利用潜力、养分损失风险、土地承载力及粪肥农田安全风险评价等五大功能。与国内外现有研究相比,该系统兼顾了多级处理工艺特点,增加了重金属风险评价模块,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为养殖场提供场区粪污管理风险点评估和还田匹配量核算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区域土地承载力及粪肥安全管理决策支持,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9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

 

稻田生态景观田埂构造技术(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该技术针对我国集约化农田系统生态功能脆弱、病虫害频发、农田景观单一化而研发。通过在稻田田埂上混植格桑花、硫华菊、向日葵、香根草等植物,充分发挥不同植物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间搭配和区域布局设计,诱杀螟虫等害虫,并为蜘蛛等捕食性天敌提供栖息地,从而实现稻田区域病虫害绿色防控。该技术具有实施成本低、无环境安全风险、景观效果好等特点。技术已在南京市溧水区示范应用,与常规稻田相比,稻纵卷叶螟卷叶率由3.1%-4.4%降低为0.27%-0.58%,稻飞虱的活虫数由3-5个/2穴除低至0-2个/2穴,蜘蛛活虫数由4-9个/2穴增加为5-14个/2穴。

 

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技术(省农科院太湖所)

        以稻麦秸秆增值利用为目的,以秸秆加工-肉羊养殖-稻麦种植产能匹配预测技术、秸秆机械收集与加工技术、发酵秸秆饲料混配技术和羊粪有机肥替代化肥还田技术为核心,构建的“秸秆机械收集裹包微贮-发酵饲料养羊-羊粪有机肥制取-农田应用”现代“草-羊-田”农牧循环生产产业链,可为长三角稻麦二熟地区复制应用。

 

冬春青贮作物高值利用型农牧循环生产模式(省农科院太湖所)

        以油菜增值利用为目的,以饲料油菜高生物量栽培技术、机械收获-打捆-裹包-微贮技术、发酵油菜饲料混配技术、羊粪机械收集与堆肥技术、羊粪有机肥还田技术为核心,形成了“饲草油菜、优质肉羊、羊粪有机肥、生态稻米”4个循环农产品,实现了“物质链、技术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提高产业经济效益。

 

  二、专家团队 

省农科院蔬菜所食用菌研究室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马林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现有团队成员7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助理研究员1名。主要开展工厂化栽培类和高活性成分食药用菌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的研发等相关工作。食用菌虫害防控领域相关研究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项,其中国家项目2项,省级项目11项;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 10篇;获得授权专利2项;省主推技术3项;制订地方标准2项。食用菌基质循环利用技术、食用菌专业化分工高效生产技术和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新技术累计在省内外推广木腐类食用菌1000万袋以上、草腐类食用菌2000万平方米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团队负责人为黄红英研究员,江苏省水禽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团队共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团队主要围绕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工艺、装备、产品研发。“十二五”以来,团队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获国家成果奖2项,部省级成果奖3项。

 

生物质转化研究室团队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团队负责人为靳红梅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拔尖人才。团队共1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9人。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及环境风险评价。重点围绕农业农村生物质资源的高效生物转化、有害物质的风险阻控及区域综合养分管理等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及循环利用模式构建。“十二五”以来,团队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获国家成果奖1项,部省级成果奖3项。


 

农业生态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团队负责人为盛婧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团队共1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团队针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和农产品安全问题,以“绿色、循环、高效”为目标,重点开展生态农业模式构建、作物绿色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研究方向为环境养分循环利用工程、农田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作物生态栽培与耕作。“十二五”以来,团队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制定技术规程12项,获得中华神农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项。

 

生态养殖研究团队省农科院循环农业中心)

        团队负责人为白云峰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团队共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博士学位3人。研究团队重点围绕畜禽(主要是肉羊)的生态养殖及精细化管理技术与模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非常规饲料资源的营养价值评定、羊秸秆全价颗粒饲料技术及配套饲喂体系开发、规模羊场自动给料装备和羊场信息化管理等。“十二五”以来,团队承担和参加省部级及以上课题近10项,获部省级成果奖1项。

 

省农科院太湖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沈明星研究员,现有团队成员10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3人。针对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变粗的内在驱动与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友好的刚性期望,以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和生态宜居为研究目标,以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面源污染治理与水质改善等为创新选题,突出“农业废弃物、农业污染物的治理以农业的手段来解决”创新思路,重点研发规模经营下农牧渔生产系统污染物减量减排、生态拦截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装备、工程,为长三角一体化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十三五”以来,主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自主创新一类项目课题2项、省人才项目1项和市级重点研发课题10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完成的农渔结合养分能量循环利用工程与技术、稻麦两熟制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多熟农作制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秸秆还田农机农艺互适性技术、集约农田氮素流失“减-拦-净”技术体系、水稻土肥力演变规律及培肥技术等创新成果,在南方水网多熟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增社会公益性效益200多亿元,获各类科学技术或推广成果奖9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市厅级奖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主推技术2项。

 

  技术咨询 

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

联系电话:025-843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