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优质新品种与高效栽培技术

    一、新品种    

 

霞晖6号

       中熟品种,传统水蜜桃, 7月中旬成熟。果形圆整,平均果重211克,大果重373克;果皮乳黄色,着玫瑰红霞;果肉乳白色,硬溶质,风味甜香。花粉量大,自花结实,丰产稳产,易于栽培管理。

 

霞晖8号

       晚熟水蜜桃,8月上中旬成熟,外观着色好。果实圆形,个大,平均果重223克;果皮乳黄色,果面80%着红霞;果肉白色,硬溶质,风味甜香。果肉软化慢,果实留树时间长,耐贮运,早果丰产。

 

紫金红3号

       早熟油桃, 6月中旬成熟。果实圆形,果个大,平均果重165克,果顶圆平;外观美丽,果面几乎全面着红色,果肉金黄色,硬溶质;风味甜。果肉软化慢,果实留树时间长,丰产。

 

霞脆

      

 早中熟桃,7月初成熟。果实近圆形,平均果重200克,大果重300克;果皮乳黄色,有玫瑰红条纹晕;果肉白色,果肉硬质爽口,不变软,在室温下可存放一周以上;风味甜,有香气;有花粉,早果丰产,果实留树时间长。

 

金陵黄露

       早熟鲜食黄桃,6月下旬成熟。果实圆形,平均果重226克,大果重383克;果皮底色黄色,果面60%以上着红色;果肉黄色,融合了水蜜桃的甜香风味与制罐黄桃的不溶质耐贮特性,肉质软硬适度。树势健壮,花粉量多,自花结实,丰产稳产。

 

金霞油蟠

       中熟油蟠桃,7月中下旬成熟。果实扁平形,平均果重121克,果心小或无果心,基本不裂,果肉厚;果面60%以上着红色;果肉黄色,硬脆爽口,完熟后柔软多汁,口感极佳。油蟠桃结合了蟠桃扁平果形与油桃果面无毛的特点,为新型桃果。

 

玉霞蟠桃

       中熟蟠桃,7月底成熟。果实扁平形,果面较平整,无裂果、裂顶现象;果个大,平均果重174克,大果重337克;果皮底色绿白色,果面80%以上着红色;果肉白色,硬溶质,风味甜香;肉质致密,较耐贮运。树势健壮,有花粉,品质优,丰产性良好。


链接:【专家发布】桃新优品种介绍


   二、新技术    

 

桃绿色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本技术以宽行起垄、长枝修剪技术为核心,配套主枝小角度开张、桃园生草、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可达到“果品优质、栽培省力、用工高效、增收增效”目的。

      

       桃树优质省力化平衡栽培技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以稀植大树冠开心形整型技术,弱修剪技术,土壤改良培肥技术为核心,配套合理负载,新梢的夏季管理,套袋,病虫害防控等技术,达到优质,省力,高效目的。该技术成熟,易于掌握,可以实现果品安全、优质的目标。该技术主要适合夏季高温多雨,树势生长旺盛的地区推广应用。

      桃树栽培关键技术要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桃园宽行起垄

A. 行向与行距:一般南北行向,行距5m-6m。

B. 起垄前准备工作:于栽植前一年秋冬季全园耕翻,松土冻垡。土壤粘重的地区,起垄前全园撒施稻壳、秸秆、锯末、树皮、菇渣等有机物和每株50kg腐熟农家肥,用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肥力较低的沙壤土地区,起垄前按照每株50kg-80kg的用量全园撒施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

C. 起垄或者开沟需根据自己园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D. 单行一垄:在种植点两侧堆土起垄,垄宽不超过1.5m,缓坡平地、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垄高30cm-50cm,丘陵岗地、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垄高20cm-30cm。起垄前先划线,这样垄比较整齐;肥力较差的园区,可在垄下再放一层有机肥,以增加肥力(图为菜籽饼);肥力较差的园区,可在垄下再放一层有机肥,以增加肥力(图为菜籽饼);挖机可以骑在画好的线上,边倒退边起垄,这样的垄较整齐;垄做好之后就可以打点种树了

E. 双行一垄:每隔10m-12m做成一垄,每垄种植两行桃树(行距5m-6m),垄间开沟,沟的深度在60m-80cm,垄中间部位高出沟边30cm-50cm,成“馒头”状,便于雨水流淌至两侧沟中。

F. 关键要点:宽垄的中间部位为主要操作道,必须高于其它部位。

2、疏果套袋

桃多数品种坐果率高,盛果期的结果量往往超过树体的负载量,若不进行疏花疏果必然产生大量的小果,影响产量与果品质量,还会造成树势早衰。合理的疏花疏果是保持树势、提高产量与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A. 疏果一般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疏果在花后20天左右能够分辨大小果时,疏除蔫黄果、小果、病虫果、畸形果、并生果、朝天果、无叶果;第二次疏果:大约在花后30-40天,树势偏旺和早熟品种要早疏,晚熟品种可晚疏,保留枝条中上部果实,且均匀分布。蟠桃需保留枝条两侧朝下果。根据品种果实大小确定留果量,一般长果枝留果2-3个,中果枝留果1-2个,短果枝留果1个,盛果期树每亩留果量8000-10000个。注意:一次疏果过多易产生裂核果。

B. 套袋可以改善果面色泽,使果皮底色整齐一致,干净鲜艳,提高果实外观品质;有效地防止食心虫、椿象及桃炭疽病、褐腐病等的危害,提高好果率;避免农药与果实的直接接触,降低农药残留,提高果实的安全性;防止果实的日烧、裂果及鸟对果实的伤害;减少果肉红色素,促使果实成熟均匀一致,提高外观品质。

C. 套袋时间:第二次疏果后及时套袋,在当地主要蛀果害虫进果以前完成。套袋前喷一遍杀虫、杀菌剂,喷药后3-4天内完成套袋。先套成熟较早和坐果率高、不易落果的品种,后套坐果率低、晚熟品种。

D. 果袋选择: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选用不同类型的桃果袋,一般需要着色少的使用深色果袋,需要着色全面的使用浅色果袋,或使用外浅内黑果袋(采前摘袋);另外,不易着色的品种可选用单层浅色果袋,着色暗的品种选用外浅内黑果袋(采前摘袋)。

      3、病虫害防治

蚜虫

       桃蚜在春季主要群集新梢嫩叶背面为害,被害叶向背面卷缩并排泄粘液, 污染枝梢, 严重时叶面发生烟霉病, 并抑制新梢生长,引起落花落叶,进而影响桃产量和品质。春末夏初及秋季是桃蚜为害严重的季节。

a. 药剂防治 

       蚜虫在桃树落叶前会将卵产于桃花芽附近(花芽的绒毛可能起到保温作用,帮助虫卵过冬),因此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冬卵孵化期,即桃树花芽萌动期。第一次蚜虫防治时用药品种、用药时间以及打药操作都很重要。如果春季气温上升快的话,蚜虫在3月初就开始活动,对于花期早的品种防治需要提前。花后至初夏,在被害叶未卷叶以前可根据当年虫情再用药1-2次。在秋后迁回桃树的虫量多时,也可适当用药一次。

b. 用药选择

       前些年常用药剂有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啶虫脒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随着近年来蚜虫对相关农药抗药性的增强,防效好的农药逐渐被吡蚜酮、螺虫乙酯、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等取代。

       吡虫啉是前些年使用的最主要的农药,其内吸和渗透作用都较好,由于使用过于频繁,近年来相同用药情况下防治效果有所下降;

       啶虫脒在药效方面受气温影响较大,温度越高效果越好,气温超过25度,效果是吡虫啉的10-1000倍,同样由于使用较频繁,药效有所下降;

       吡蚜酮没有击倒活性,但能穿透植物的薄皮组织进入作物体内,并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上下传导,蚜虫接触到农药立即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其优点是其优点是持效期长,缺点是速效性不好;

       氟啶虫胺腈有较好的触杀性,速效性较好,对桃蚜的防效小于对苹果黄蚜虫;

       氟啶虫酰胺具有使蚜虫拒食的效果,有内吸性,3天后蚜虫逐渐减退;

       螺虫乙酯也具有内吸性,用药5-7天后蚜虫逐渐减退,但不适宜叶片小而少的早期使用。

c. 保护天敌

       桃树蚜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对蚜虫的控制作用都很强。辅助天敌越冬越夏,为天敌提供适宜的生活场所和条件,可适当减少打药次数。

缩叶病

       桃缩叶病是桃园早春常发生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以为害花、幼果和新梢。发生时嫩叶刚伸出时就显现卷曲状,颜色发红。叶片逐渐开展,卷曲及皱缩的程度随之增加,致全叶呈波纹状凹凸,严重时叶片完全变形。病叶较肥大,叶片厚薄不均,质地松脆,呈淡黄色至红褐色;后期在病叶表面长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a. 发生特点

       春季桃树萌芽期连续低温阴雨,桃缩叶病常严重发生。一般气温在10~16℃时,桃树易发病,而温度在21℃以上时,发病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气温低,桃幼叶生长慢,寄主组织不易成熟,有利于病菌侵入。反之,气温高,桃叶生长较快,就减少了染病的机会。另外,湿度高的地区,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早春(桃树萌芽展叶期)低温多雨的年份或地区,桃缩叶病发生严重;如早春温暖干燥,则发病轻。从品种上看,以早熟桃发病较重,晚熟桃发病轻。从桃园位置看,江河沿岸、湖畔及低洼潮湿地区的桃园,如遇到低温多湿的天气,则极易暴发和流行桃缩叶病。

       在新梢中先长出的叶片受害较严重,长出迟的叶片则较轻。如新梢本身未受害、病叶枯落后,其上的不定芽仍能抽出健全的新叶。新梢受害呈灰绿色或黄色,比正常的枝条短而粗,其上病叶丛生,受害严重的枝条可能会枯死。花和幼果受害后多数脱落,故不易觉察。未脱落的病果,发育不均,有块状隆起斑,黄色至红褐色,果面常龟裂。

b. 防治

 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由于桃缩叶病一般只在早春侵染,因此,在关键时机喷一次药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喷药时间应掌握在桃树花芽露红而未展开前喷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能控制初侵染的发生。

摘除病梢,当初见病叶而尚未出现银灰色粉状物前摘除销毁,可减少来年的越冬菌量。对发病树应加强管理,追施肥料,使树势得到恢复,增强抗性。

 对于已经发病的桃园也不必过于恐慌,在正常防治的基础上,如果园内还有零星的染病枝叶一般问题也不大,待气温升高后,缩叶病也会逐渐消失。

     三、专家团队    

省农科院果树所桃研究室专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俞明亮研究员、马瑞娟研究员,现有科技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3人。研究方向为桃种质资源研究,桃新品种选育研究,桃优质栽培技术研究,桃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国际合作等项目30余项,开展桃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桃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桃优质、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先后育成霞晖8号、霞脆、霞晖6号、玉霞蟠桃等新品种6个,获得品种权2个。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表论文88骗。其中SCI论文16篇。“桃优异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2013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育成品种在省内外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省农科院镇江所桃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阎永齐副研究员,成员组成:杨勇、陈成、万春雁、王建华,研究方向为桃优质省力化平衡栽培技术研究。

       承担多项桃相关省市级项目。出版桃栽培技术专著1部。制定省市级桃地方标准3项,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先后获江苏省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技术咨询    

 

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

联系电话:025-84390222